論壇首頁 註冊 | 登入 | 會員 | 搜尋 | 統計 | 說明   RSS 訂閱全部版區     
   歡迎來到 YK Forum! 自由SAY | 開口中 | 祈願池 | 宣傳中心 | Flash遊戲 | 寵物中心 | 虛擬形像 | 勳章中心   



 
 
標題: [轉] 普通話與漢語
仁傑
壇主
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


論壇週年紀念星章   發帖王勳章   在線王勳章   論壇開幕紀念星章   服務勳章   壇主星章  
UID 1
積分 27237
經驗 12116
YK幣 32574
帖子 7216
精華 7
註冊 2006-11-11
用戶註冊天數 6395
用戶失蹤天數 46
來自 香港
性別 男生
狀態 離線
  正常字體
發表於 2011-12-8 11:29 PM  資料 文集 短消息 
[轉] 普通話與漢語

近些年,有人把普通話被稱為「胡普」,暗示普通話是胡語、滿蒙靼語,或是深受北方遊牧民族影響的語言,由此否定普通話作為漢族共同語的合理性,甚至有人直接高呼「普通話已經不是漢語了」,「粵語/吳語/閩語/客家話才是真正的漢語」,實在是匪夷所思。

普通話究竟是不是漢語呢?這首先要看對「漢語」的定義。有人認為「漢語」即古漢語,普通話與古漢語無論從語音、語法還是詞彙上,都有了顯著的差別,所以普通話已經不是漢語。如果按照這種觀點説來,任何方言都不是「漢語」了,試問有哪個方言和文言中記載的古漢語一樣呢?看來漢語已經滅亡了。

任何論斷都不是絕對的,即使沒有任何方言和古漢語完全一致,總還是有差異大小的區別。操持這種觀點的人普遍認為,普通話在形成過程中,長期受到阿爾泰民族的影響,已經相當程度上「阿爾泰化」了。不少論據,我們一一商榷。


1、普通話(包括大部分北方話)無古漢語中的入聲,這是深受阿爾泰語言影響的結果。

關於官話中入聲的消失,普遍的觀點是從唐宋時期就開始了,至元明徹底消亡,《中原音韻》記錄了這一事實。這正好差不多是中國北方受到遊牧民族統治的時期,是不是可以説明入聲就是在這時候受到阿爾泰語的影響而消失的呢?這種觀點的核心假設是「胡語比漢語音系簡單,音素少,尤其是缺乏閉音節,所以胡人學不會漢語的入聲,以至於漢語入聲消亡」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,阿爾泰語系的各個語言都有塞音尾閉音節。

朝鮮語有大量的閉音節,日語有促音,都對應了漢語的大量入聲藉詞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即使有人不認同朝鮮語、日語是典型的阿爾泰語,那蒙古語、突厥語總是了。擧例說明:「博士」,蒙古語借入後,讀作baksi,意指老師、先生。滿語從蒙古語借入後仍為baksi,意指「學問淵博的人」。蒙古語和滿語借入時,既沒有丟失-k,也沒有將bak分裂為兩個音節,恰恰印證了閉音節是符合阿爾泰語的音系結構的。再如「曆日」,古突厥語借作「likzir」。「甲」,古突厥語借作「qap」。「法師」,古突厥語借作「wapşı」,可以看出閉音節是保持不變的。

其實上古漢語就有大量阿爾泰語的成分,很多入聲字就是來自阿爾泰語的。阿爾泰語的字根很多是以g d b(k t p)結尾的,這些字就變成漢語古入聲字和去聲字的一部分。如「懿」和維吾爾語的「亞克西」就是同源詞或上古藉詞(參見鄭張尚芳所述)。漢語的產生過程是非常複雜的,藏緬語、侗台語、阿爾泰語、南島語成分都有,可謂不分上下。入聲的消亡根本原因還是漢語的內部因素,而非受到某一語言影響所致。


2、普通話受胡語影響產生了捲舌音/翹舌音。

從音類上說,普通話中的翹舌音繼承了切韻音系中的知莊章組聲母,與精組(即平舌音)對立,這顯然不是受到「胡語」的影響產生的分別,相反不少南方方言將知莊章精四組合併。

從音值上說,翹舌音是普遍存在於漢藏語系中的。藏緬語諸多語言中,塞擦音和擦音幾乎都有翹舌音、齦顎音、齒齦音三組的對立,而塞擦音在阿爾泰語系中卻是相當罕見的。

此外,不嚴格地說捲舌音和翹舌音是一個意思,即普通話中的zh, ch, sh, r。嚴格地說,漢語一般來說都是翹舌音,因為發音的時候舌頭的背面並沒有抵住上顎。漢語中沒有真正的捲舌音,真正的捲舌音在梵語中纔有。


3、普通話中有大量「兒化音」。

關於「兒」作為詞綴的產生,和「子」一樣,都是漢語內部發展因素產生的。按照王力在《漢語史稿》中所述,「兒」詞綴的出現不會晚於唐朝。例如唐詩《春怨》: 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

這裡的「黃鶯兒」何解,算是兒化嗎?確切的說應該還不是,「兒」只是一個單純的詞綴。真正的兒化是在後世日母音變為翹舌音以後,自然產生的與前一個音節合併。

在我的母語安陽話中,日母變成了捲舌的[l],故帶「兒」詞綴的詞,變成了一種和普通話不同的「兒化」現象,即保持兩個完整的音節。

作為一個單純的詞綴,每個方言都會有一些特點,如西南官話「子」詞綴就遠遠多於其他方言,如「蜂子」、「耳子」、「羊子」、「煙子」。同樣,「阿」作為詞頭則在吳語中非常普遍——普通話中,表示親屬只有「阿姨」,吳語中則「阿爺」、「阿孃」、「阿哥」、「阿姐」……無所不「阿」。「兒」詞綴在漢語各個方言中都普遍存在,只是不如北京話中用得多而已。

此外普通話和北京話比起來,兒化已經少得多了,過多的兒化會影響音節的清晰程度。


4、普通話的英語翻譯是Mandarin,即「滿大人」。

Mandarin是「滿大人」的轉寫完全是以訛傳訛。英文文獻在1589年就有了這個詞,這時明朝尚在,哪來「滿大人」?

實際上英文Mandarin是從葡萄牙文Mandarim借來的,而葡萄牙文的Mandarim又是從馬來文借來的,馬來文又是從印地文借來的。權威的牛津字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,指出此詞源於印地語Mantri,印地文是梵文演變來的。最早,梵文的這個詞是顧問、會思考的人的意思。在葡萄牙文和英文裡,成了中國所有入流的官員的統稱。因此代表「官」的Mandarin這個詞,在外文中又派生了「官話」的含義。


5、很多唐詩宋詞用普通話讀都不押韻,而用粵語、閩語等南方話讀就押韻了。

這個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入聲的歸併所致,原因不再贅述。入聲韻的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大多扞格不通,試問用粵語讀一下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」,是不是不押韻呢?

眾所周知,唐詩宋詞押韻的依據是平水韻,也就是切韻音系。切韻音系的性質目前還在爭論中,一派觀點認為是隋唐時期讀書音或共同語,另一派觀點認為是一套雜糅南北方音的綜合音系。無論哪種觀點,都可以推導出沒有任何一個方言可以完全兼容切韻音系的結論。

不可否認的是,北京話的確受到了阿爾泰語的影響,這是文化交流的結果,正如粵語的底層保留著大量的古越語的特徵。漢語從古至今一直是一個混合語,與周邊各個語系的交流、相互藉詞從來沒有中斷過。普通話作為共同語推廣時,已經從北京話中剔除了許多「北京土語」,其詞彙和語法結構都是官話所共有的。因此我可以堅定地說,普通話是真正的漢語。



YK Forum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eyankit.com 贊助網站 頂部
 



當前時區 GMT+8, 現在時間是 2024-5-15 12:53 PM
Copyright © 2006- YK Forum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Discuz!    在線率統計 Powered by Discuz! © 2001- Comsenz Inc. Designed by YK Forum.
Processed in 0.008417 second(s), 7 queries, Gzip enabled.

[Clear cookies]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- Archiver 文字版 - WAP 手機版